我们认为,第一、第二课堂的地位是相同的。本质上来说,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课堂共同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崔睿 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最近几天,王秉域顺利地拿下了心仪的录用通知。他能感到,找工作,拼的是综合实力。
他是2021届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他活跃在社会实践和团学组织工作中。这些“课外”活动,一点点提升了他的综合能力。
工科生一般和实验仪器打交道多,和人打交道少。王秉域不一样。在课外,他参与的项目、负责的工作,都需要协调、统筹、协作,这“拉满”了他的沟通技能。
这些课堂教学计划外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能力为宗旨的,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覆盖全面的各类校内外活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
此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
第二课堂,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办办活动,热闹热闹”,它已是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第二课堂也在综合育人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空间。
第二课堂可与专业“不搭界”
“我们认为,第一、第二课堂的地位是相同的。”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崔睿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质上来说,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课堂共同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团委书记肖磊是该院的研究生,他表示,在像西北工业大学这样国防特色浓厚的理工类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更要凸显学校和学院的特色。所谓凸显特色,不仅要和专业结合,有时候看起来和专业“不搭界”的第二课堂,也能让工科生受益匪浅,比如体育、人文类的第二课堂。肖磊一直在参与团学工作,他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很多工科课程都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学一门课,尚且需要懂好几门课才能学好;培养一个人,更是如此。”他表示。
有研究者指出,虽然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制度是不完备的。国家对高校缺乏明确指示与建设导向,在制定第二课堂教育培养方案时,高校第一课堂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有时会严重脱节,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
崔睿也坦言,和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最常见的问题,是缺乏规范、科学的设计,第一课堂有教材、大纲、进度表,老师也知道在什么时间节点教什么,建立了各种规范的考核形式。但第二课堂没有这些,得靠学校自己探索。
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就在本科生中启动实施第二课堂学生成长助力工程,包括了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共七大类。学校还专门统计了每个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尽可能地科学安排第二课堂。每个学院,甚至每个专业,都在制定他们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性地打造新工科实践人才
未来,新工科人才需要技术扎实,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他们要知道如何将科学、人文、工程进行交叉融合,要具有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成为卓越工程师,工程素质必不可少。学生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知识理论,也要能动手操作。一般来说,第一课堂大多偏重理论;第二课堂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平台。
崔睿介绍了发端于北京科技大学的一项工科类比赛——金相技能大赛。